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/ 城管要闻 / 内容页

食品安全别让农村成为盲区

作者:来源:发布日期:2015年09月08日05时06分

    入秋以来,我们安康的一些乡村地方相继发生民众聚餐食物中毒事故,有的人数规模还不小,成批的人吃坏了肚子,造成社会舆情关注。联想到我们经验中的农村饮食卫生状况,许多人为之深深不安。

    食品安全是个重大的社会问题,这个问题近年被高频度曝光,激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,从政府层面也得到重视与整治。但是否从根子上解决了问题,应当说还是个大其概,许多关键的生产、运销、仓储、二次加工以及公共卫生监管领域的大事要事并未能从根本上改观,公共饮食安全事件一再被报道出来。
 
    总体上看,城市食品安全事,在宏观上讨论并关注得多一些,比如从大概念上关心食品生产是否规范,是否是绿色无公害,是否有严格的监测检验;从微观消费事件的发生看,近年越来越少,一方面是广大市民对饮食卫生、饮食品质以及就餐环境,更讲细节上的关注,显然对此更上心,也更挑剔,实际选择消费的空间也大的多,在城市就餐环境发生较大规模的食物安全事件基本属于罕见。当然,城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显然也更大,除了餐馆环境监管外,一些大的就餐单位,如学校、机关、企业等,监管的措施基本到位,这避免了重大饮食安全事件的发生。

    令人不安的是广大农村这一块,从饮食卫生习惯到实际的公共饮食监管,都有叫人不放心的地方在。许多消费者都有一个经验,这些年乡村以“农家乐”为主打的节假日休闲活动中,乡村风味饮食是一个重头戏,而农家乐的饮食卫生状况不能让人称赞,一些地方在增进饮食乡土风情化的同时,并没有把饮食卫生当一回事,食物加工的环境令人不爽,甚至大可以摇头叹息。规定中的卫生设施、设备的正常使用率偏低,很多场合只是一件摆设。比如禁使用一次性筷子、电动消毒柜、生熟食分置这三大样,执行起来总是打折扣;而一些地方近年来实行的“一次性餐具”,其集中消洗环节也不令人称道。总括起来看,农家乐这些年景气指数不高,与饮食环境的恶化有重大关系。

    指出这些问题,不是贬低农村群众的勤劳与智慧、诚信与美德,实在是食品安全,包括基本的饮食安全,是我们日常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。即便撇开地方文旅健康发展的重大性不说,在改善人民生活、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方面,这也是一个大问题。加上随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,人民群众养成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,也是发展大局中的大事,是文明建设中的大事,理应得到我们高度的关注与重视。

    除了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宣传教育外,对于硬件环节的公共安全监管,也应以不断发生的公共饮食安全事件为鉴,切实反思公共饮食安全方面的薄弱环节,从根子上、从严格实施的层面,加强对以农村为代表的公共饮食安全的实质化监管,让制度落地,进村入户,特别对公共饮食场所格外留心,不使事件一再发生。

    在持续的监管中养成规矩与习惯,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法。我们的食品安全监管,这些年是强化的态势,特别在组织机构建设上,触角延伸至最基层,因此我们不大能有理由说“人手不够、权力受限、经费紧张”,或者一味强调农村量大面广;我们也有成形的制度做到依法依规监管,那么剩下来的,就是我们监管得怎样了,是经常化了,制度化了、程序化了,我们是否真正建立了应急预警机制。因此我们要强调的是,类似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在一些地方缺位,被边缘化,显然不是制度的缺位,更不是法律的缺位,而是我们机构的责任缺失,一件重要的公共安全服务事业,我们自己把自己淡化了、边缘化了。

    据悉,最近几桩公共饮食安全事故发生后,卫生、食药监、疾控等部门都反应了,介入了调查。这当然是应有的反应,相信事故的原因不难查清,自然事故的责任也不难分清,事故的处理也不难到位。我们希望不止于此,所谓举一反三,亡羊补牢,就此把我们监管的责任之篱扎牢,在做好城市监管的同时,也高度重视乡村的监管,那我们被动的事后应急管理就会少许多,毕竟出了事故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
    加强对农村饮食卫生特别是农村公共饮食卫生的监管,较之我们许多重要的工作来说,也是一件大事。高度关注人口密集地方的公共饮食安全是对的,但农村不能成为我们视野的盲区,这里面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扑下身子认真去做。